当前位置: 养猪技术 > 猪场管理 > 正文

国内规模化猪场存在的9大问题与对策(1)

来源:猪业科学 2019-12-06 14:53:40| 查看:

  大家都意识到如何根据中国养猪密度大、区域多、市场需求分层次、疫情复杂、生产原料质量不稳、技术不统一的特点,设计好生产管理模式,提高生产效率,降低成本,是未来生存发展的关键。本文在调查广西、广东、河南、河北、丹麦等国内外近60 多家猪场的生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,通过比较,研究、分析并挖掘出国内当前猪场存在的9 大问题,并提出相应的措施,以期与朋友们不断思考完善养猪生产,以适应未来的养猪要求。
 
中国养猪网
  
  1.1种猪场有一定的数据积累,但质量有待提高,系谱准确性要双重保证
  
  由于个体标识比较依赖耳缺,因此不可避免导致不同人有不同的读法,一个猪不同时期的读法也会出现不同,因为耳病、外伤等导致的不可辩认也会发,据国外统计与国内实际发生的误读比例均为5% ~ 10%。此时,这些个体都要从育种群中剔除,无需测定,不留种做纯繁用、不能作种猪销售。
  
  建议采用双标记法,如耳缺加耳牌是一个很好的办法。如在丹麦早期出生,用小耳扣,用颜色来区分品种,断奶前1 天换中型耳牌,留后备时转到配种舍,配后成功后换成大耳牌,可以实现有效管理。即使如此,进入核心群母猪与测定后留作GGP 的个体,要采DNA 样品,如100根毛发,用基因检测验证系谱的准确性,一旦发现有误,要删除数据库中所有相关的亲戚资料,做到“诛连九族”,以保证数据库的质量。
  
  1.2生产节律不固定,没有按周进行,导致生产成绩与疫情的波动
  
  与国外的人少、工作时间集中、周生产节律的上班特点不同,国内多数场员工常住在场,周末晚上都有人值班,加上销售量不固定也不定期等原因,导致周生产节律的意识不强,各周的配种数、转群数偏差较大,这样会导致生产环境、猪群密度,工作量集中度的随机变化,从而影响生产管理的稳定性。
  
  随着企业产业化发展,上下游物流对接、内外协作得到加强,如温氏与扬翔的“公司+ 农户”模式,按计划生产,有固定数量的断奶阉公猪苗每周到合作育肥农户,母猪与留测公猪转到自己的保育单元,保育与农户的规模根据数量按全进全出设计,可以真正实现做到按周生产,这样不需要加人,不需要加班;如贵港亚计山有一个5 000 头母猪分3点式的场,合计只有72人,如果再优化可以人更少。
  
  实现销售按周完成,是推进场内按周管理的重要保障,按周管理后,由现场人员直接以猪的流向为轴心,现场自行准备调用各类物料,管理的难度与随意性大大减少,管理层人数也减少,同时可以提高员工的待遇,员工间的薪酬差距也会缩小,进入良性循环。

【版权声明】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、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、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,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;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,不构成投资意见。若有不妥,请及时联系我们,可添加官方微信号“zgyangzhuwang”!
相关阅读

服务热线:400-808-6188

Copyright©2010-2022 https://www.zhuwang.cc